(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报讯(记者 李惜)“碳中和行动将会使世界经济从能源资源依赖型逐步走向能源技术依赖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近日在2023年第二期国是论坛之“能源中国”上表示。目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对未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个重大的行动计划。截至去年底,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的承诺。“把这些国家加到一起,已经覆盖了全球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GDP和人口。”贺克斌表示,“高气候风险加剧气候灾害频发,引起的经济损失将大幅度增加,这对世界粮食供应安全有非常大的冲击,会引起大宗粮食产品3%到40%不等的减产,这就是为什么全球高度重视应对气候问题。”
据贺克斌介绍,全球风和光资源分布不均,谁能够更早“风光”,取决于谁能够抢先建成支撑大规模稳定使用这种新能源的技术体系。
“有代表性的跨国大型企业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贺克斌提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提出的目标年份普遍会早于他所在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年份,可以看到,这些企业感受到在未来从资源依赖型走向技术依赖型的一种竞争的态势。”
贺克斌提出多项举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包括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和生态系统固碳等。资源增效减碳,即通过节能以及提升能效减碳降碳,循环经济、无废城市等重大行动,都会带来非常显著的减碳效果。能源结构降碳,即从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走向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为主。据贺克斌介绍,我国的气候中心作了资源量分析,结论证明,未来支撑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所需的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的资源量是足够的。贺克斌提出的第三项举措是地质空间存碳,他表示,即使到了接近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后,仍然会保持有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它们产生碳排放将会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来解决,我国六大盆地和其在合理工程半径里所拥有的相关产业,有一个详细的技术方案,可以承担一定量碳储存任务。最后一项举措是生态系统固碳,这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建设任务一致。
这四项减碳举措都是技术性的减碳。“根据科技部的分析,从减碳、减排的贡献看,我国目前已经商业化、成熟的技术占1/3,中试示范阶段占1/3,还有1/3在概念和研发阶段。未来的技术研发和新技术的逐渐进入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最关键的因素。”贺克斌表示。